關于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情緒

本文Tag標簽:母子依戀/母嬰交流??

  子戀母是孩子建立人際關系的最初嘗試。剛出生的嬰兒見了誰都會哭、會笑、會發(fā)出聲音,且不論誰逗他,都會再現(xiàn)出同樣的反應;但是到了3個月左右,就可以看到他對母親與別人開始有不同的反應;到了6個月以后,這種傾向變得更明顯,只要別人抱他他就哭,而母親抱他立刻就不哭了,看到母親走開就哭著去追,聽到母親的聲音就會微笑,并且見到母親就會發(fā)出聲音。

  那么,母親對孩子的這種依戀如何認識和處置呢?嬰兒一出生,就有與人親近和接觸的欲望,這種生物學的自然反應是生物體的一種本能。對于沒有能力維持自己生命的嬰兒來說,要從被掠奪、被遺忘的危險中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,就是在親人的身旁;當嬰兒為謀求自己生命的安全而發(fā)出信號時,母親總是做出迅速反應。在嬰兒能夠辨別特定對象前,誰對他的信號做出友善反應,他就對誰形成依戀。

  孩子對母親形成的依戀分為三種類型,一種是屬于安定依戀型;一種是不安定依戀型(即對母親缺乏最基本的信賴感);一種是最不安定依戀型(對母親極度缺乏信賴感)。其中以第一種類型為最好。當孩子對母親形成安定依戀以后,他會認為在自己需要時,母親總是會出現(xiàn)在身旁,并且絕不會把自己丟下不管。他們對母親有最基本的信賴感,所以覺得沒有必要緊跟著母親,而是將母親當做安全基地,然后對周圍的環(huán)境進行探索活動。

  不安定依戀型的孩子,不具有對母親最基本的信賴感;當母親一走開,就表現(xiàn)出極端的不安,即便母親再度回到身邊,這種不安也不會完全消失。他們不能確信離開的母親一定會回來,只要沒有和母親作緊密的接觸就會感到不安,因此常以發(fā)怒或反抗表達他的焦慮,這樣的孩子心理很不穩(wěn)定。

  最不安定依戀型的孩子,形成的原因是當他需要母親的安撫,以求得心理的安全感時,卻多次遭到母親的拒絕;久而久之,孩子的心理就產(chǎn)生了不愿忍受一再被拒絕的痛苦,因而干脆放棄了對他人的愛。這種行為具體反應到對母親的態(tài)度,當母親離開時他并不表示難過,回到身邊也不高興,不僅不想和母親接近,甚至于母親要和他親近也會回避,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,孤僻、冷漠,不會對母親有很深的感情,甚至會產(chǎn)生逆反心理和反社會心理。

還有疑問嗎?請留下您的問題,15分鐘內(nèi)回答您!